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教师频道 >> 专业成长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3,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功夫在“课”外

 

作者:刘陆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12    更新时间:2014/11/1 

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明显效益是多个要素决定的,是没有捷径的。如果我们从中梳理,就不难给出这样的结论:功夫在“课”外。也只有引领教师从自身做起,才会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梦想。

一、引领之一:读“本”悟“本”

读“本”悟“本”的第一个“本”,是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做好课堂教学必读的书本;第二个“本”是指课堂教学素养之本。课改以来,阅读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重要路径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科书等书本却被“冷落”了,她们也许只是在抄写教案时才会派上用场,不少人一般不会去精读、甚至记忆,更不要说使之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基本素养。要想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所作为,课堂教学要做到收放自如般的舒展,要想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对自己所从事专业有个地地道道的钻研。没有这些“基本功”的钻研,课堂教学极有可能是机械的、低效的,毫无生成性可言。年逾七十的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无论是对经典课文的诵读,还是对精彩习作的记忆,都能够脱口而出。由此可见,要使课堂教学功力日有所长,就必须不能下得去真功夫,进行这些最基础的“阅读”,如此来读“本”悟“本”,课堂教学会步入另一番境界的。

二、引领之二:课例研究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叶澜教授的话更多的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引领,课堂教学反思不妨从课堂案例研究做起。课堂案例研究是目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所谓课堂案例研究就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作为分析对象,借助录像、同伴、文字实录等方式开展的一种系统的教学反思活动。余映潮老师用十年的时间,研究了100个课例,写了100个课评,难怪人说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但在语文教学方面能把每一节课都上得很精彩的还应该是余映潮老师。由此可见,在尽最大可能用心上好课的前提下,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自我反思”的系统反思来做好课例研究,是课堂教学产生质变的一条必由之路。

三、引领之三:道术合一

吴正宪老师作公开课时有这样三个细节:(1)上课伊始,面对孩子们的问好,老师认认真真地鞠躬回礼;(2)课堂上,一个孩子上台板书,却因为个子矮够不着,老师便把孩子抱了起来写黑板。(3)下课了,老师笑眯眯地站在门口,一个一个地对孩子们说:“再见!”并给他们挥手致意。李镇西老师这样来评价这三个细节:在课堂上,老师依然极具亲和力,这亲和力绝非故作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孙子兵法》云:“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在这里,“道”是说教育的理念、规律和原则等,“术”是方法、技艺等,只有道术合一,才能踏上课堂教学改革的正确轨道。吴正宪老师身上所具有的仁慈、温和、耐性等品质均属于伦理德性,都是为师不可逾越的“道”。近些年,随着教师专业成长步履的加快,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视野在不自觉的厚实和拓宽。不少地方学习课改经验时热情似火、雄心万丈,可是坚持下来、做出成绩的却寥若星辰。究其根源,不禁妄下断语:我们在课改时只注重了“术”的效仿,而忽视了“道”的修炼。课堂教学只有“道”和“术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改革才会春意融融,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