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教师频道 >> 专业成长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3,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需要留心需要反思

 

作者:张小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66    更新时间:2015/1/15 

——北师大国培心得

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适度而适当的反思,有利于我们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远,欣赏到更美的风景。这次到北师大参加12天国培,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留心”与“反思”二词。

从培训内容上说,此次国培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举,更没有多高端前沿的学术发现展示,就是平平常常的语文教学内容,经由北师大文学院教授专家小处见大的解读、深入浅出的讲述,而让学员们豁然发觉原来只要留心思考,语文教学处处是美景。

一、不孤立的字词学习。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的主要任务,在高年级,也偶尔能作为点睛一笔。

教字词,“低端”一点的方法,抄抄写写会了;“高端”一点的,通过字理识字,生动有趣地会了。

但是,我在以往听课中发现,字理识字是容易走入以下误区的:(1)一律“字理”,无重点;(2)反复滑行,不渐进;(3)东拉西扯,跑太远;(4)讲解太深,难消化。因此,我们很少能欣赏到课堂上将字理识字与理解文本有效结合的、深入浅出凸显重点的语文课。

以上列举的几个误区,究其实还是有孤立识字或展示教师魅力的根源的。

王立军教授的讲座把字理识字、识字与文本阅读关系讲得非常透彻。他表面上讲的是某字的音形义关系,实际上还透漏出“读懂一字对理解一句乃至一文的重要性”、“读懂一字对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举两个例子:李商隐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初读似乎很好理解。但古人遣词造句特别讲究,何况写诗一贯隐晦的李商隐。因此,整首诗理解的境界差别,关键在于“却”字的把握。

“却”字有“后退、回头”的意思: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再有“还、且、再”等意: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却”,有回、返意,意思是作者畅想着将来团聚之时的情景,诗中的两个“巴山夜雨”一实一虚,引人回味了。

这是一字说诗。

再如《鸿门宴》中有句“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其中“玉玦”之含义是古代中国“玉文化”的小小投射:璧必完,玦有缺。臣反复以玉玦示意君,不就暗示着要主人早下决断结果对方吗?

这样的字词教学,说字词但不局限于字词,而是站在文本整体的地方以讲词语带动讲活文本。这样的考虑,如果放在平常课堂中,怎不是一种智慧呢?

二、篇章读写。

此次培训,有几场报告都是讲文本解读、读写结合的,有从分析策略上讲的,有从心理学角度讲的,有从有效课堂的整体角度讲的;更有课例呈现,直接带给学员思考回味的。

这些讲座,视角各不同,但都反映了教授们站在课程的高度思考平常课堂的成果。听讲时,我常常想:这些被我们视为“名课”的文本,这些角角落落都被挖过的文本,这些已经被肢解得麻木的文本,为何在教授们的口中又变得那样有意思,变得让人有想上课的冲动?

举个例子,六年级下册有篇写居里夫人的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我们是怎么讲的呢?讲居里夫人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讲有关她的故事。那么,课题中“美丽”作何解呢?什么是美丽?还能跨越百年?(如果此时有学生,立马就会回答“美在心灵,美在精神”)那么,我们能不能让学生认识到居里夫人的“美丽”的过程更远离浅思考、套公式一些?

比如,大胆地和学生读一读莫泊桑的《项链》(十来岁的学生敢不敢尝试?像读故事一样?),读一读刘禹锡的《陋室铭》,读一读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再思考,什么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如果学生此时无法接受,能不能在中学时再反刍本文?让学生有反复阅读文本的奇妙体验?

这样的教学,是不是更需要留心,更需要思考?

三、实践活动。

生活处处皆语文。教育者看待事物的眼光,肯定与他人有差别。就算平时组织班级进行的一些小活动,也可以及时引导学生留心其中的细节,从多角度反思活动的收获。像赵春战老师的生活作文主张那样,从学习语文中学习生活,从写生活中思考生活,最终达到会做人、会做事的目的。

需要留心,需要反思,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以研究者的姿态栖居在课堂之林中。

其实,这培训的态度、学习的态度,也是平常教学的态度——不必轰轰烈烈地轰炸,细水长流、微波荡漾的语文教学更适合脾胃娇嫩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