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济渎路学校是一所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占地11.8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分小学、初中两个学部,设计为小学8轨48个班,初中12轨36个班。2011年9月投入使用,由辖区内的4所学校合并而成。目前有教职工213人;小学部44个教学班,学生2200人;初中部36个教学班,学生1530人,全校学生3730人。
我校布局合理,小学部与初中部各为一体,都有各自的教学区、学生宿舍、餐厅、操场,全校绿化美化到位,干净整洁,充满文化气息。辅助教室齐全,小学部有音乐教室、书法教室,美术教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室、多功能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等,初中有音乐室、美术室、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教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活动。
下面是一组具体的软硬件数据:
1.小学宿舍可容纳学生1000人,初中宿舍可容纳1500人。小学和初中两个餐厅均达到了省级示范标准。小学餐厅餐位1000个,初中餐厅餐位1200个,都超过了省定标准。
2.学校两个图书室现有图书61185册,已达到小学人均15册、初中人均25册的标准。
3.教学仪器:小学数学、科学仪器,初中理科教学仪器均达到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第二种方案。
4.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小学部有2个计算机教室,102台电脑,初中部有3个计算机教室,153台电脑,能保证学生上课一人一机;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媒体,实现了班班通;教师办公用机已做到了一人一机,所有办公室、教室都有足额的信息端口,可以上网。
5.音美器材:两学部都有音乐室和美术室,音乐器材和美术器材均按二类标准配备。
6.体育器材:学校中小学部都有各自的体育器材室,体育器材均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要求。
7.运动场地:小学有200米环道,有60米直道,以及相应的田径场地。初中有400米环道和100米直道,以及环形跑道的田径场地。学校有篮球场地8个,排球及羽毛球场地5个,乒乓球室外和室内场地6个。
8.教师情况:现有教职工213人,其中小学教职工105人,初中教职工118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小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96%,初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97%;小学中级以上职称教师32人,占比例33.6%,初中中级以上教师41人,占48.8%;近三年来新补充教师共99人,全部学历合格。
第二,学校发展定位:
济渎路学校由市委、市政府投巨资兴建,社会期望值高,办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办学?成为摆在济渎校园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济渎路学校有着一些自身的特点: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起步晚,但发展快,势头猛;新学校由四所学校组合而成,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素质有高有低,家长素质有待提升;作为我市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本地没有现成的办学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如何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开好头?成为2011年秋学段伊始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学校选择了以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的切入点,走文化立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学校确立了“一轴两翼、一个亮点、一条主线”的办学思路,即:以学校文化建设为“轴”,以成人、成才为“两翼”,以家长学校建设为亮点,一切活动以“学生校长助理”竞选系列活动为主线。最终,我们的发展目标是:打造“文化品位深厚,教育质量一流,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教育名校。
第三:介绍一下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实践:
一、构建善的教育特色理念系统:我校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以“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为发展策略。由于我校位于济源市区东北区域的城乡结合部,由4所学校整合而成,加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人数逐年递增,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师生不断成为学校的新成员,师生队伍日渐壮大。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文化现象的交汇、文化理念的碰撞、文化差异的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学校的快速起步、健康发展、科学提速,我们以文化建设为立校之本,大力开展了以“善的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目的在于统一思想,凝神聚力,实现教师幸福发展,学生快乐成长,师生共同踏上幸福教育的快车道。
济渎路学校以济渎命名,自然就与济渎有着不解之缘。济渎古称济水,在古时独流入海,与江水(长江)、河水(黄河)、淮水(淮河)、并称华夏四渎。我们充分挖掘了相关文化积淀,提炼出“拼搏、奉献、包容、求真”为济渎精神,济渎精神本质上是水的精神,“水精神”的核心即是“善”,所谓“上善若水”。一个“善”字道出了中国水文化的深刻内涵,也是“济渎精神”的高度概括。因此,济渎路学校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确立为校训,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的风气,以及在学校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优良文化氛围。济渎路学校的校风是:知善、向善、乐善。
教风就是教师在治学态度、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的良好风气。教风是:善教、善导、善研。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和遵循的风气,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和成人成才的保证。学风是:善学、善思、善行。
二、构建善的教育特色操作系统
以善的教育特色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更好地体现了学校特色“善的教育”,以“做善事”和“善做事”为出发点,开展“善的教育”系列教育活动。每周的济渎讲堂、校长助理竞选、道德讲堂等行之有效的操作系统。
一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晨诵、午读、暮省《弟子规》;每天入校前,学生在学校门口对学校行入校鞠躬礼;填写《善行手册》,记录每天践行传统文化的所学、所做、所悟。我校在全市首家开办道德讲堂,已举办10多期,社会各界听众近万人,间接受益群众6万余人。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全市有50多个单位先后到我校道德讲堂参观学习。
二是作为省级“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活动联系点之一,我校把“善星晋级”融入“认星争优”活动之中。制定了《学生善星晋级成长评价系统》,把学生星级标准细化为“善学星”“善思星”“善行星”3颗大星15颗小星,涵盖了品德修养、习惯养成、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强健体魄、志趣情感等多个方面的成长要素,培养理想远大、品德优良、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基础扎实、敢于创新的济渎好少年。
三是以习惯养成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弟子规》的要求相结合,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传统节日、国旗下讲话、班队会、课前3分钟育人、道德讲堂等平台,开展德育系列活动。初中部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管理”和小学部的“红领巾文明监督岗”自我管理机制,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正在发挥越来越高效的德育作用。
四是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我们以班主任共同体建设为突破口,发挥班主任群体的帮带作用,以班级管理论坛为平台,加强班主任的研究意识,促进班主任的成长。要求每学期做到“3个1”,即要研究一个班级管理专题,开展一次班级管理论坛,上一节主题班会观摩课。
五是坚持开展家庭教育进班级活动。活动中,学生家长主动备课,向大家传授家庭教育经验,通过讲述原生态的真实案例,充分交流,共同提高。实现了家校合作,形成了较强的教育合力。
现在,我们正在着手完善制度文化,提升学校执行力,以制度规范引领学校健康有序地快速发展。我们在管理中坚持“感恩、善念、宽容、快乐”的理念,探索“规范+创新+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发挥制度的评价引领作用,营造重奉献、重业绩的良好风尚,完善评优评先、绩效考核制度和晋级制度,用科学的数字替代模糊的评价,让为济渎路学校做出贡献、做出业绩的同志得到荣誉、得到嘉奖。对常规教学、德育管理、文明创建等工作加强督导,有检查有反馈,构建常态化的科学管理平台。
三、构建善的教育特色课程系统
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及以“善的教育”为主题内涵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构建“学科课程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家长学校教育”等相互作用、多元互动的课程体系,做好九年一贯制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有效衔接,实现成人与成才同行、立德与树人并重的育人目标,培育“善德、善才”的济渎好少年。
我们通过善的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工作课程化,课程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推进学校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进程,进而提升教职员工的整体素养。2014年,成功构建了善的教育课程框架,正在探索教师“善教”课程、班主任“善理”课程、学生“善学”课程、家长学校“善育”课程、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九年一贯制学段衔接课程等六大校本课程。现在教师“善教”课程、班主任“善理”课程、家长学校“善育”课程三大校本课程初稿已形成,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进行中。学生“善学”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教辅课程、九年一贯制学段衔接课程也已初具框架。
第四,谈一下我们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我校采取了“专家引领,同行借鉴,自我突破,主动发展”的模式,促进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学习意识,成长意识,自律意识,高标意识。让每一个教师成为学校的规则代表,成为少于信赖的导师。要求每一名校级中层以上干部能够指导一个年级的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指导工作,并要承包一个学科的教研指导任务。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说教材活动,实施同课异构,办好教师“阅读共同体”、“研课共同体”、“写作共同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以良好的自我调整能力和科学的问题处理能力赢得职业的幸福感。我们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次说课大赛,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运用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小学部每年举办近10期读书交流论坛,小学生李政临写下了《赤斑羚北斗星》等数十万字的小说,真正实现了“同读一本书,师生共成长”。
三是名家指导和名校观摩。我校先后邀请了王敏勤、管彬全等全国教育名家到校“传经送宝”,组织教师10多批次赴北京、上海、山东、天津、郑州、洛阳、焦作等地培训学习,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提升。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河南省最具智慧力班主任、省市骨干教师、名师等荣誉不断落地我校。
四是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从基于孔子教学思想的“学•习课堂”得到启发,通过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高效课堂研究百家争鸣,课改成果“百花齐放”。
第六、我们正在做的事:
一是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状况、学习习惯、爱好特长、担任干部等情况,有关资料全部以书面形式存入学生成长电子档案,提醒学生将能体现自己每一次进步的资料及时收入档案袋,展示成长轨迹。要求各学科教师经常以“赏识”的态度对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予以指导,从中“看清每一个学生,读懂每一个孩子”,从而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
二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下大力气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稳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要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不行”为“我能行”,拉动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三是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衔接机制。尝试形成小学部高年级教师具备参与九年的学科教学大循环的能力。
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济渎路学校从文化建设入手,借力教育科研,培育办学特色,取得初步成果。学校先后荣获济源市文明单位、河南省示范家长学校、省市家庭教育先进单位、认星争优”先进学校、“两创两争”文明学校、市绿化建设先进单位、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市文明交通示范学校、市教育宣传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4年5月,河南省教科研课题推进中期研讨会、省中小学特色教育成果展示暨研讨会均在我校召开。来自省教育学会、各地市教科研系统、中小学特色教育研究专家、骨干等400余人到我校观摩课题研究及“善的教育”系列活动开展情况。省教科所点评济渎路学校在近两年时间中,扎实开展“善星晋级”、“成长共同体”、“传统文化”、“道德讲堂”等卓有成效的主题活动,对扎实细致的研究实践表示认可,对“善星晋级”特色化实践及“学•习课堂”结构样式表示关注,认为“善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有高度、实施有精度、调查有细度、成果有深度。《河南日报》、《教育时报》、《东方今报》及《济源日报》、济源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到本次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