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 张小娟
捧着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闻着幽幽的书墨芬芳,又被这一位立足于大地的研究者所感动。从《校本研修面对面》到《怎样观课议课》,从《观课议课的理念和实践策略》到《有效观课议课》,我读到了陈大伟副教授扎根课堂教学研究,通过关注观课议课的有效问题,观照到课堂上学生、教师所呈现的生命状态,再次达到使观课议课行为更有效的目的。
什么是观课、议课?它们与听课、评课乃至磨课有何区别与联系?我们如何观课、议课才能更有效?这便是《有效观课议课》一书将要回答我们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想起未曾与“观课议课”谋面的时候,一谈到听课,我就拿起笔记本,搬一把椅子,坐在教室后面,认真地记下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记下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曾经有位老教师和我开玩笑说:“你是不是连授课教师咳嗽一下都要记下来呀?”
当时听课,不知道该关注什么,该记录什么是老师们当时最大的困惑。所以,造成了听课笔记记录的两极分化:有的笔记事无巨细,就像我的;有的笔记呢,只记了课堂的大概轮廓。
听课完毕,就开始评课。此时的评课又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要么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要么面对有争议的地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与认知出发,斩钉截铁地强调自己意见的正确性,否认别人的见解。
授课教师呢,如果被称赞了当然高兴,可是隐隐会有“我是否一无所获”的担忧;如果某环节的设计被批评,授课教师并不心服口服,他们要么据理力争,要么沉默不语,在心中默念:“你说的我并不服气,你根本不了解当时的情况”。结果,评课变得低效甚至无效。久而久之,教师们开始对授课任务感到惧怕,对听、评课活动感觉麻木。
陈大伟副教授的“观课议课”不仅仅改变了校本研修中一项活动的名称,而且从根本上颠覆了教师参与此项活动的理念。
他告诉我们有效的“观课”要求我们观者坐到学生的身边去,这不仅仅是位置的变化,更是思想的改变:我们要坐在学生身边,充分调动自己多种感觉器官和观察记录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信息;我们要坐在学生身边,运用我们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感悟,去体验,去分析,去探寻授课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撑,去发现课堂背后的故事。
这样有效的观课,才能作为有效议课的基础。
有效的“议课”是建立在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平等对话的前提下的。有效的议课,不是让大家作为赛课的评委,不是对一节课的成败给出结论,而是教师们共同探索课堂教学的发展和改进。
这样有效议课的对象,不再是课堂上的人,而是人(学生、教师)之间产生的教学现象和教学事件;这样的有效议课,不仅仅促进了一位授课教师的反思和进步,更促进了所有参与者的理解与改进。
这样的观课与议课,教师不再害怕献课变成“献丑”,而是主动承担作课任务;这样的观课与议课,不再充斥着虚假的不着边际的“捧杀”或“棒杀”,观课教师更能站在授课教师的行为立场上思考教学;这样的观课与议课,才能促使参与教师更深刻地反思教学,共同改进;这样的观课与议课,才更能称得上“校本研修”四个字。
教师所有的学习与研究,不都是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幸福,不都是使自己的课堂更有生长力吗?
参与了观课议课活动,我也变了,在课堂上不再简单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注意观察学生对我所施教学行为的反应:
这一节课,为什么大部分孩子不愿意开口读书?为什么我明明要求阅读第二自然段,而个别学生却学习了第三自然段?为什么小组合作讨论时,总是那几个学生侃侃而谈?为什么这篇课文默读的效果要好于朗读?我怎样通过指导朗读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内涵?这节课,资料的展示是否冲淡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
有了这样观课议课活动的感染,我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刨根问底,并将同类问题归纳;我不断地读书充实自己,以求得每一个教学行为的有效。
就在这“反问自己——反思自己——寻找自己——改进自己——实践自己——再反问自己”的循环中,我的课堂越来越被学生喜欢,越来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学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在这样循环中成长着的我,把每一节课都当作自己与学生、与课本、与文化的一次美丽的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