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猴王出世》有感
当学生的感觉真好!这是今天听完张小娟讲《猴王出世》最大的感触。
一、认识了 “姓氏中的侯”
片段:
板书:猴王出世
师:同学们,题目中哪个字最容易写错?
生:猴。
师:是的,再准确地说是右边的“侯”字易写错。“猴”字的历史出处是这样的——猴子坐不住,善于变动。因此,古人认为猴子有善变、多计谋、狡猾伪善的天性,与古时代诸侯性质很相近,古时候诸们各据一方,个个多计谋善变,狡猾欺诈的事各尽己能,所以当初形容各据一方的霸主如一群猴子的王一样,善指挥应变,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
【思考:听了张老师的介绍,我感到很吃惊。因为,虽然平时备课也注意到字理教学,并为此购买《汉字王国》《画说汉字》等相关书籍,但极少在课堂上运用。毕竟对汉字的研究太少,怕使用不当反而害了学生。但张老师却不同,她由“侯”字的由来引入学习,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给那些留心的学生埋下研究汉字的种子,使其主动学习汉字,研究汉字,体会汉字的魅力。】
二、认识了“课文中的猴”
记得,自己在讲《猴王出世》时,只从两方面认识“猴”:一是,猴子的“人性”;二是,猴子的“神性”,从未想到在“猴性”上做文章。而张老师独辟蹊径,先让学生交流自己对“猴王”的印象——活泼可爱、敢作敢为(人性),而后让学生体会石猴的“猴性”句段,最后体会体会石猴的“神性”句段。可以说,张老师是站在“课程”的角度看文本,用“语文”的视角审视和学习文本。那么,她是如何让学生体会石猴的“猴性”特点?
片段:
师:同学们,请浏览课文,思考:从哪些句子看出美猴王是“猴”?
生:第一自然段,从“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可以看出美猴王是“猴”。
师:是啊,作者就没有让猪八戒到花果山,体形不符合(众生笑)。还有,人会只食草木生存吗?只有动物才会,这也看出它是“猴”。
生:第四自然段,从石猴说的话和“众猴听了,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猴子是不会拜其他动物为自己的大王的,从这也能看出来。
生:第一自然段,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也能看出来,因为石猴敢和凶猛的动物做朋友,说明它是动物,是猴。
师:是啊,只有动物才会夜宿石崖之个,人是不会的。
……
【思考:记得,当张老师抛出“从哪些句子看出美猴王是‘猴’”这个问题时,我赶紧拿出语文书翻看,并尝试着找了几处句子(很汗颜,不敢把找的句子写出来),也许是没深入思考这个自己从来没思考过的问题,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我竟一个也没有找到。唉,惭愧,真是一个差生。不过,听了学生的回答和张老师的介绍,自己对美猴王是“猴”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认识了“《西游记》中的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此,教师完全可以投其所好,在这当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审美情趣。这一点,张老师做得非常好。她是这样做的:
片段:
师:浏览课文,思考:从哪些句子看出美猴王是“猴”?
生:第二自然段,从“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看出石猴是猴子,因为不是猴子就不会和群猴在一起玩。
师:是啊,找得句子很有说服力。其实,原著中还详细写了它们是怎样玩耍的,请看:
出示课件: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wǎ)么儿;跑沙窝,砌(qì)宝塔;赶蜻蜓,扑八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帓(wà);捉虱(shī)子,咬又掐(qiā);理毛衣,剔(tī)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zhuó)。
【思考:这里,张老师适时引入原著片段,不只是让学生感知猴子“猴性顽劣”的特点,更是让学生通过读句子,体会原著的魅力,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同时,也想使学生从句子中产生一点儿启发:透过行为(现象)看本质。即:这里通过石猴的“动作”体会石猴的性格、本质特点。】
生:第二自然段,从“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看出是“猴”。
师:这里主要抓住猴子的哪个方面写?
生:语言。
师:很好,语言也是表现人物特点的一种方式。请看:
出示课件:
行者……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bō yú ),掣(chè)铁棒,当头就打。
……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做个好人。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
【思考:这里,张老师又适时引入原著片段,既学生感知猴子“猴性”特点,又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同时,再一次从句子中产生启发:透过行为(现象)看本质。即:这里通过石猴的“语言”体会石猴的性格、本质特点。】
总之,这节课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和学生一起坐在教室里认真倾听、紧张思考。唉,若有这样高明的老师,自己愿意每天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