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师,全称湖南第一师范。它地处湖南省省会长沙,与湘江为邻,地理位置上占尽风流。更让人神往的是,它是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母校。在湖南第一师范为期十天的国培一期培训,更像是一次红色学习之旅。
湖南一师老校区,有一块石头,镌刻着“名师熏陶 益友砥砺”八个字。在这十天的学习中,这八个字在我心里,已不单单是两个词语,而是一种精神。
名师熏陶:“华山论剑”竞风流
本次培训的主题是写作教学。省内外语文学科领域的专家、一线名师、教研员围绕写作教学,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有针对性地为我们呈现出一道道精神大餐。
性灵语文黄朝霞教授主张写作教学要适趣、适配、适度,落实教材上已有的话题作文,并通过系列活动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童心语文顾丽芳老师倡导师生共读写,通过强化学生的作者意识,来激发孩子的兴趣;童化作文吴勇以课堂为例,来谈“精准知识”对写作教学实效的重要性……
在培训期间,收到学校发的短讯,大意是邀请山东特级教师到我校讲课并讲座。当时想,特级教师都上门指导了,同事们太幸福了。不像自己,还得跑这么远。后来,一天天的讲座听下来,我却不这么想了。我们由一开始的无限景仰、由衷赞叹到有所怀疑、研究反思,再到清晰认知、明确方向,这是单次培训所无法给予的。众多名家,齐聚写作教学论坛,颇有华山论剑的味道。这场精神盛宴,在带给我们极高观赏性的同时,也在引起我们的反思:写作教学,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也在反思,关于写作教学,我要怎么做。
我想,这大约就是这次培训最有魅力的所在:培训,不光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思想的传递,更是一种意识的唤醒,思考意识的唤醒。
写作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写作教学。说起写作教学,那就不能不谈谈它的地位。写作教学的地位颇为尴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两个标志,本该平分秋色才是。可是现状却并非如此。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除了少数教育实验以外)。写作教学内容依附于阅读教学,或作为读写结合的材料,或作为读写知识的一部分,在语文教材中仅占很小的一个角落。相对阅读教学而言,写作教学内容严重缺失,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一个重大缺陷。
常听到同事调侃:语文老师是最好做的,教不教一个样。一个月不教,也还是那样。对语文,人人都有发言权。对语文教学,谁都可以说两句。因为,人人都会说,人人都会写。只不过说的水平有高低,写的水平有高低。大约是物极必反的缘故,看似轻而易举的语文教学,却成了老大难。而写作教学如此尴尬的地位,决定了它“老大难”中“老大难”的地位。
关于写作教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多种看法,尝试了多种做法:如根据古人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提出“技法——作文”;根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而提出的“多读——多写”;根据“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而提出的“生活——作文”;根据“写作是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而提出的“做人——作文”;根据“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提出的“思维——作文”等,不一而足。
这次培训,对各位大家的讲座细细分析去,也不外乎这几点。童化作文吴勇老师提出写作教学要精准知识,那其实就是强调习作的“规矩”意识;像朱爱朝老师的自然笔记,顾丽芳老师与学生的共读共生活,则是强调习作教学重在丰富学生的经验。
夏丐尊先生的《文章作法》中提到:“意思或情感是文章的内容,文字的结构是文章的形式。内容是否充实,这关系作者的经验、智力、修养。至于形式的美丑,那便是一种技术。”这就是说,一篇好的作文,要兼具两方面:内容和形式。那写作教学,就要在学生习作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让学生有内容可写,知道怎么写。
如何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这是学生的经验问题。经验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系列活动来达到丰富其直接经验的目的,使学生有内容可写;也可以通过文本阅读、网络媒体来丰富学生的间接经验,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而关于“形式”这个技术活儿,要怎么训练呢?针对人教版教材以主题来组织教材,学生语文能力螺旋式上升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依托教材,来渐进式安排语文写作能力训练点。这话说来,还是颇有底气的。因为,依托语文教材开展的读写结合活动,在我校,已经进行了三年。只不过,针对写作教学这一块,并没有将做法系统化。后期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在主题单元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地设计写作知识点的训练。
那么,到底如何在主题学习中设计写作知识点呢?以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来谈。本单元的主题是名人故事单元。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的内容是发现引用人物对话的三种形式,而习作内容是写身边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四篇课文分别是《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这四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对话描写,这一点是和“我的发现”的内容是暗合的。理清了这组教材之间的关系,处理教材的时候,就可以把学习对话描写的形式作为本单元读写结合的主要训练点。从《灰雀》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设计认知对话描写形式的环节,并练写其中一种;在《小摄影师》这一课中继续认知,再加练其中一种……以此类推,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不断巩固认知、重复练习。那么,本组教材学完,学生大部分都可以掌握对话描写的四种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提示语在后,省略提示语。学生掌握了对话描写的形式,那么在本组的习作中,就可以通过运用形式多样的对话来写熟悉人的一件事。如果把“我的发现”的内容放到教材学完之后,再去教,学生根本无法掌握。
这次培训中,有一节示范课,教师训练的就是这个单元的对话描写,用的是四年级学生。这节课设计的还是很精彩的,教师通过多媒体,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体会对话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认识对话描写的三种形式。看现场展示的片段,学生三年级学习时没有得法,在这节课上,信息量太大,学生依然不能正确运用。正是有了这节课的对比,才更清晰了看法:对这种有明显训练点的主题单元,只有在教材的处理中反复渗透,反复练习,才能让学生真正得法。
对技术这东西,要达到巧妙的地步。教师教给“规矩”,非让学生勤加锻炼不可。这就像学游泳的人,不是只读几本书就能成;学木工的人不是只听别人讲几次便会;作文也是这样,单知道作文法也不能就作得出好文章。“多读,多作,多商量”,这话虽然简单,实在是中肯的很。
结束语:当年,毛主席在湖南一师,遇到了他卓越的老师们。他的老师们,开拓了伟人的视野,引发了伟人对世界的思考。一代伟人走出湖南,走上了中国的舞台,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今天,在这所“千年学府 百年师范”,短暂的集训虽已落幕,但老师们在我们脑海中掀起的头脑风暴,同学们留在记忆里的一个个精彩瞬间,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因为我知道,这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