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教师频道 >> 教学反思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4,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跟《红楼梦》学做教师

 

作者:张小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63    更新时间:2016/3/12 

假期,我又捧起《红楼梦》,又读到4849回有关香菱学诗的部分,反复咀嚼,只觉这部分不但是学习者应该一看的,更是为师者值得借鉴的。抛开其他,单从“如何呵护学生兴趣”上,我就受益匪浅。

一、借兴趣一双翅膀。

天生有一种“呆气”的香菱初到大观园,最大的梦想就是学写诗。于是,她就拜大观园里做诗做得最好的黛玉为师。

在工作中,我们也能遇到如香菱般有着健康向上的兴趣的学生。不过,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能做到的往往就是口头鼓励,如:“去做吧!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成功。”或者“好心办坏事”的,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学生兴趣最大的支持,实际上是最大的戕害。

我们来看看黛玉是如何当老师的:

1、讲究规则与创新。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你看,黛玉老师首先把作诗的基本规则教给了学生。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有“第一套大纲”和“第二套大纲”之说,其中“第一套大纲”讲的就是学生要明白的基本的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没有这个基础,学习就会先天不足。

黛玉讲规则,更讲创新,讲究从生活而来的真情流露:“……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要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固下来,很有用的方式之一就是让他探索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创新的快乐。知识的学习,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使生活更美好,这不是兴趣能乘风飞扬的翅膀吗?

2、提供辅助与引导。

接下来,黛玉给香菱介绍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的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向香菱介绍的主要学习材料是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作,而且讲究阅读的先后顺序。对此,台湾知名作家蒋勋先生认为:“王维的五言律诗多半是他经历了安史之乱,行走于辋川时的一个心境的领悟。所以这些五言律诗,带香菱进入一个不以词害意的世界。”“为什么把杜甫放在第二位?是因为杜甫的东西比较重。所以等训练好了‘豁达’以后,再进入到杜甫的‘重’,最后用李白的东西去做一个释放。”

为什么黛玉要给香菱推荐这些“阅读材料”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之前在和香菱的谈话中,黛玉老师发现了香菱作为初学者易走入的误区。请看,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看,黛玉老师是多么明察秋毫!初学者是需要引导的,一告知正确的路径,二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因人施教,使他们得以个性地成长。假如不加引导地将学生放牧在学习的原野上,他们大多是会迷路的,这对保护初学者的兴趣来说,也是不恰当的。为师者当学此时的黛玉。

二、给兴趣一片蓝天。

香菱拿到“学习材料”后,便彻夜苦读。就像那些兴致很高的学生,一旦兴趣的火花被点燃,便可以废寝忘食地学习。可是,光阅读、学习,学生的兴趣很快会枯竭的。学到了一定阶段,就需要相应的练习。就像《红楼梦》中的众人那样,给了香菱一片翱翔的蓝天。

1、讨论。

一天,香菱来还书,黛玉便问她:“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就像萧伯纳说的,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事实曾无数次证明,独立学习后的交流讨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内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在讨论中,老师和学生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教学相长,彼此实现了深度学习。

熟悉《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香菱和黛玉在这场“师生”平等的讨论中,彼此都得到了成长。特别是香菱,她在讨论中重温了生命中的经历,对作诗有了一种更高境界的领悟。

2、实践。

在教育教学中,纸上谈兵往往结出的是应试的苦果。对学生兴趣最大的支持就是鼓励他去亲自做一做。《红楼梦》中,香菱正和黛玉讨论,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于是,大家就鼓励香菱尝试作首诗。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探春黛玉都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倒了呢。”初次尝试,心里大多是忐忑不安的,面对学生的顾虑,我们要像探春、黛玉那样诚恳地给他们加油打气。

大家的鼓励,使香菱有了作诗的勇气,她央求黛玉出题。于是,黛玉就出了一个“月”的主题,限十四寒的韵。接下来,我们就看到了香菱“苦吟诗”的身影了。

三、让兴趣平稳落地。

1、指导修改。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很有名的片段,我们在阅读时常常被香菱的执著痴迷所感动。如果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我们还能从众人引导香菱反复修改上受益匪浅。

当学生的兴趣飞扬起来之后,“捧杀”和“棒杀”同样危害巨大。一味的漫无边际的表扬,只会让兴趣过早折翼。我们知道,香菱前后写了三首诗,第一首是:“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对此,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你看,黛玉一面肯定香菱诗作的优点,一面指出不足,并说明原因,鼓励香菱勇敢地继续尝试。学生有了初次尝试结果,如果我们一味打击:“看你写的是什么?这叫诗吗?撕了重写!”或者一味单纯地赞美:“啊,写得真好啊!你的这首诗简直能和李白诗作相提并论了。”对学生成长而言,都是有害的。

2、及时肯定。

接下来,香菱作了第二首诗,也不太成功。在大家的鼓励下,她没有放弃,梦中有得,终于做出了令大家满意,更令自己满意的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对此,大家的评价是:“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香菱收获了精神生长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她的生命境界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我最感慨的是众人此时对香菱真诚的肯定和赞美。试想,香菱的这首诗写得再好,和黛玉、宝钗等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难能可贵的就是,大家把香菱作为独立的“人”来看待,肯定的是她个人基础上的成功,而不是与别人比较的成功。这里的“别人”,不但包括其他学生,还包括老师。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师眼中要有具体的学生。他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教育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例子:一名学困生无论怎样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称赞,原因就在老师总是拿班级优秀生的标准来衡量他的进步;一班学生的回答怎么也不能使老师满意,很大原因在老师总是拿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来与之对比。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

为生者,当学香菱;为师者,当学黛玉众人。香菱学诗,带给我们有感动,有震撼,更有属于教育的领悟。《红楼梦》这一经典名著,我还要反复阅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