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教师频道 >> 专业成长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4,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何必“先入为主”?

 

作者:张小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50    更新时间:2016/7/18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一课。仔细看看,这篇课文与我们前面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对,它不是讲事情的,它是介绍一种东西的。这样的文章啊,就是说明文。请大家一起跟我说——说明文!……”

一节课上,我们听到了教师这样的开场白。于是,在接下来的研讨过程中,就展开了关于“该不该强调文体特征”的争辩。

不能不说,教师对文章文体特征的关注,并在教学中有意渗透,是一种进步。这意味着老师们已经从最初的“寻章摘句老雕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肢解式教学,走向了着眼整体、指向“语用”的课程意义层面的教学。

探索,总是伴随着认识偏差、方法僵化和过犹不及。对待“关注课文的文体特征”不恰当的看法,投射在课堂上,就是教师不恰当的教学行为——其实,这对学生学习语文来说,便是另一种伤害。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不同文体的课文呢?相信我们的答案都是:增长语文见识、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不会有老师说:“为了记住什么是说明文、议论文……”也就是说,不管怎样文体的课文,学习的落脚点还是在语言上——小学语文课本以主题组单元,而不是以文体组单元,其用意之一应该就是让学生把语言的学习、领悟放在首位。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怎样学习本课,才更适合本班学生?”在备课时,教师不妨多这样问问自己。

就拿《太阳》一课的教学来说吧,三年级的孩子们,首先从本文中感知到的就是新鲜的知识——这也是说明文的作者之所以写作的首要目的——我们天天见面的太阳,竟然这么有意思!那么,让学生毫无阻碍地、投入地阅读课文,应是首先要做的。

读熟了,就要把自己对课文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把自己朦胧一片的感受梳理梳理。就让学生不被代替地梳理所得吧!也只有当学生成为“知识发现的哥伦布”,后面学习中教师揭示“文体特征”才会水到渠成。

接着,教师作为学习的首席,就可以在学生感觉志得意满时,放入一条学习的鲶鱼:生活中,你向别人介绍一样东西,你是怎么介绍的?待学生简单回答后。教师可以点透: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向别人说明一种事物是怎样的。课文《太阳》就是这样的文章,就是说明文。那么,我们可以向《太阳》一课学习学习,怎样说明事物才能让人家听得懂、喜欢听呢?此时,有前面丰厚的感性阅读、理性梳理为基础,学生从文体特征角度学习课文就更有效了。

总之,文体特征对于课文学习,就像芳香之于花朵。植物根深叶茂,花儿姹紫嫣红,香味儿自然令人陶醉;花儿残败,甚至是朵塑料花,香味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