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教师频道 >> 教学反思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3,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擦亮星星——观教育影片有感

 

作者:张小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00    更新时间:2016/8/8 

下午,我们一起观看了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和其他洋溢着宝莱坞风格的印度影片类似,这里面也有些表面夸张、实则隐晦的歌舞展现方式等;而使它成为自己的,则是内容:一个小男孩破茧而出的成长历程。

影片反映的东西有很多,仅从教师的角度看,我有以下体会:

独特的星星——关于尊重儿童的个性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人’”,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于上青天。

把儿童看作“人”,首先要求教师心中形成这样的观念:儿童是独特的有个性成长方式的生命体。

看到片名《地球上的星星》,我猜到了八九分意思;又对照电影,证明自己的猜想差不到哪里——儿童是个性的、是独立的、是带着珍宝降临的,只不过凡人常被蒙蔽罢了。

我们经常把儿童当作知识的接受者,不管自己是否承认。教师经常犯的错误就是知行不一,想着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可做出来的往往不是那么回事。

影片中的伊桑,淋漓尽致地挥洒着个性,给成人世界带来了一系列“麻烦”。其实,在伊桑表现出如此行为的时候,作为父母或教师,应该敏锐地觉察到事情远远不止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但是很可惜,大家都和问题的表象作斗争。

后来,伊桑幸运地遇到了曾拥有类似童年的尼库老师。

我认为,这是影片所展示的大幸,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大不幸:只有类似经历的教师,才最终理解、教育了这样的儿童。如果教育仅限于此,真是莫大的悲哀。

寂寞的星星——关于助力儿童的追寻

去年暑假,我的一名学生突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老师,在本质上,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

他很认真地发问。一时间我无法给他一个圆满的答案。

1)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特别注重集体认同,特别留意主流意见——在学校,通常表现为对权威(教师)意见的特别重视。

影片中的小男孩,从开始的淘气到反抗再到后来的麻木,主流评价意见对他的打击“功不可没”。

2)儿童从本性上希望成为一个好人。

在学校,甚至在家庭与社会,儿童是否能持续得到正面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成绩”。这就决定了儿童要想成为一个好人,成绩似乎成为必经之路。

没有一生下来脑门上就贴着标签的人,教师要想帮助儿童最终获得集体认同与自我肯定,首先要做的就是别贴标签。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来,小男孩是被贴了很多标签的:调皮(这个似乎无大碍,就看是怎样说的)、懒惰、厚脸皮,甚至智障。

标签贴久了,再鲜活的人也会无奈地泡入糖水中,麻木地成为滋味千篇一律的罐头。

3)追寻集体认同需要权威助力。

我看影片的时候一直想这几个问题:

假如直至成年,伊桑都没有遇到尼库老师(或诸如此类的老师),事情将会怎样?

假如尼库老师在伊桑有限的童年时期,没有帮他走出困境,又会怎样?

除了伊桑,还有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吗?(比如哥哥尤汗,一个被优秀遮蔽的少年。)

是什么造就像伊桑爸爸这样的人?(请注意社会背景等。)

是什么造就今天的尼库老师?(请注意最后出现的那位年老的女教师等。)

不可否认,本片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因材施教,首先需要权威助力,在学校教育关系中,这权威毫无疑问就是教师。

也许,这正是教师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

4)收获的不止是集体认同。

一旦儿童在集体中找到自我,获得认同,那么收获的就不仅仅只是如此了。

晦暗的星星——关于教师的洞察力

因为儿童是人,是独立的生命体。因此,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不会放在托盘上供我们选择。

1)教育问题的确定。

很多人之所以无法突破困局,是因为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被同事戏称为我的“试验品”的一名学生,一直偷东西,不但偷别人的东西,还偷父母的钱“无偿”分给同学;不论老师、家长使了怎样的法子,她软硬不吃,依旧故我,每天必偷;她的智力正常。

问:这女孩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答:跟踪了一个月(不是我班学生),得不到精确的答案。

教育问题的确定,需要教师敏锐的洞察力,从千头万绪中找到本源。影片中那位美术教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只看见表面问题,继而上升到道德层面;而是多方联系,敏锐地察觉到所有现象的核心所在,才最终获得教育的成功,小男孩也因此突破人生的困局。

2)教育问题的解决。

老师说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教育包括爱,但不仅仅是爱。没有一个需要帮助的儿童是单纯靠爱来突围的。教育需要智慧。

影片中的尼库老师,在确定问题之后所做的,就是一系列极其高明的举动,如:回顾自身与社会经验;拜访伊桑的家庭,验证根源,找寻帮助;对症下药,设计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帮伊桑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找回自我;提供舞台(当然,绘画比赛不只为伊桑设置),助他破茧成蝶。

教育是长远的、整体的、系列的、细致的、敏感的工作,爱是其前提。

擦亮星星——关于教师的职业价值

纪伯伦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庇荫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荫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

看完影片,我认为对于学生成长来说,教师的职业价值在于发现、帮助与守护。

星星本身是带着珍宝而来的,只不过暂时蒙上灰尘、坠落人间罢了。我们所要做的是擦亮它,守护它,而不能代替它。

影片中的尼库老师就是从伊桑的个性出发,助其走出迷雾的。

伊桑是个特例,我们不一定能遇到这样的孩子。其实,我们的职业价值在于对班里每一个学生的关注:成绩优秀的,可能更苦恼;爱说爱笑的,反而更痛苦;沉默寡言的,期盼闪耀的舞台,畏畏缩缩的,需要助力起飞。作为一个少年时代过得不堪回首的人,我确信所谓正常的儿童,也是需要教师去珍视、去关注的。

 

几米写过两句对话,很有意思:

“大人都去哪里了?为什么还不来救我们?”

“哦,他们正在开会,研究如何培育更优秀的下一代。”

影片中,以教师和家长为代表的成人世界或忽视、或误解的坠落凡尘的星星,以至于星星自己都忘记了,原来是存在于夜空的、闪耀着的多么美好的事物。

但愿这么理想化的影片,在现实中能反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