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教师频道 >> 专业成长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3,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讲出文字背后的意味

 

作者:张小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80    更新时间:2016/11/28 

——听郝镭老师课的反思

本周公开课郝镭老师讲的是《用心灵去倾听》。本文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姗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课文先写“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然后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接着写“我”以后常常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与安慰,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最后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我”深深地怀念她。

听课以后,我认为老师能从文字的表面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记如下:

一、关于“倾听”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读懂本文的表面意思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就是这个“容易”,可能会变成阻挡学生领悟习作意图的存在。

比如说,课题中的“倾听”,学生都知道是“听”的意思,再联系课文内容,两个素未谋面的人,是靠着电话互相温暖的,也正好切住“听”字。但是,学生可能会忽视“用心灵”这个题眼。

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就非常高明:开头由“倾听”引到“心灵”,采用出示名画、新闻图片等方式,点破“用心灵倾听”的内涵,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反复切住“心灵”,采用抓关键词句品味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我”与苏珊之间情意的走向;结尾呼应开头,升华情感。

二、关于“关爱”

本文中,苏珊对“我”的帮助与关爱是作者浓墨重彩渲染的。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之后,抓住苏珊对“我”的感谢,引出“关爱是相互的”、“这样的关爱是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的”,很好地点出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生活哲理。

三、关于“选材”

老师在教学中还关注到了作者在选材、表达上的独具匠心:

首先,选材来自生活。没有什么大悲大喜,没有什么非常典型的情境,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一来,告诉学生,创作来源于生活;二来,鼓励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三是告诉学生,习作就应该朴实无华,例如老舍先生等人的文笔,而不是靠华丽的辞藻来无病呻吟。

其次,功力在细描。

很多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能叙述,不能描写”的状态。为了凑够文章篇幅,只好写废话,用一些不知所云的词语,或者罗列新奇的情节。其实,这些都是习作功力不足的表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凡生活的平凡小事,培养学生的细描功夫。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