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家长学校 >> 家教论坛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4,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家长如何预防孩子心理危机的产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6890    更新时间:2023/2/14 

近年来,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家长的教养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家长,如何预防上述现象的出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1)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多维度评价孩子;

2)加强挫折教育,帮助孩子应对挫折;

3)放下对孩子的掌控,让孩子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作为一名一线心理教师,发现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并且有愈发严重的趋势。据统计,自杀已经排在中小学生意外死亡中的第二位,拿着医院“重度抑郁”诊断书到学校请假休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并且在心理咨询室动不动就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感觉活着没意思”的学生也屡见不鲜,有些学生还经常自残。这些行为表现着实让人唏嘘不已,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01

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多维度评价孩子

据省会城市不完全统计,在 2022 2023 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那段时间,非正常死亡、跳楼自杀的中小学生就有数人。一个期中考试,就有那多年轻生命从这个世界消失,他们的生命难道还抵不上一个考试吗?追本溯源,与父母将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有关。

据了解,有一个孩子由于在一次国际奥赛中只得了银奖而被妈妈关在门外三天,最终这个孩子跳楼自杀。这样的案例真的让我们扼腕叹息。据说这位妈妈当时看到孩子的成绩之后,非常不满意,认为孩子因为奥赛已经放弃了正常的学业,而这样一个银奖基本与清华、北大无缘,因此严厉地惩罚了孩子。我们不禁要问这位妈妈:清华、北大真的那么重要吗?比你孩子的生命健康还重要吗?

虽然这样的案例属于极端个例,但是现实生活中,将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唯一指标的家长大有人在。通过这些苦涩难言的案例,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不是学习的工具和学习的机器,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学习之外,他也有自己的可爱和优秀之处。

02加强挫折教育,帮助孩子应对挫折

通过分析这些轻生的个案,我们会发现那些轻生的学生大多在轻生前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学业或者人际上的挫折,由于不知道如何应对或者不敢应对而陷入抑郁,最终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

作为心理教师,深深地感受到挫折教育的缺失,孩子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平时的过度保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数家长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还可以帮孩子应对生活中的各种负性事件,可是当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很多挫折是家长没办法帮忙避免的,因而有必要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 

如何提升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说,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必须让孩子吃一点苦。吃什么苦呢?在我们父母的那个年代有“体力之苦”,而现在的孩子没办法体会到“体力之苦”,那就必须让孩子体验一下“体育之苦”,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受挫。例如让孩子跑步,每个人都有体验,当你刚开始跑到 800 米或者 1000 米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的身体是很难受的,或者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下去了,可是只要你咬紧牙关,你发现其实是可以坚持下去的。我们要让孩子在体育锻炼中体验那种“不能坚持下去”的感受,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只要“挺一挺”,这个关卡是可以闯过去的。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分析当前的问题,找到应对的方法。前面那个案例中的初三女孩之所以抑郁,主要是源于学业成绩的下降,而学业成绩下降是进入初二之后物理成绩不理想导致的。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分析当前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资源以帮助孩子科学应对问题。

03放下对孩子的掌控,让孩子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日常的心理辅导工作中, 发现很多孩子心理上经常感到茫然:学习肯定是要学的,但是到底为什么而学习,没有明确答案,就算有答案,这个答案更多是被父母强加的;他们生活中的一些事父母早已规划好、安排好,上什么课外班、什么时候干什么,都无须自己“操心”。在这样一种什么都无须自己“操心”的情况下,孩子没有了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北大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曾说,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空心人”,他们看似有一个健康的躯体,但是内心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觉得活着也不过就是活着而已。

很多孩子之所以成为“空心人”,是源于他们的父母以爱的名义剥夺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当今社会,面对“别人家的优秀孩子”,多数家长似乎总有无处安放的焦虑,似乎只有更多掌控孩子的生活,才能缓解自己的焦虑。家长以为对孩子多一些“指导”和“监管”就能帮助孩子规避成长中的风险,帮助孩子找到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但事实上,家长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生命并不是自己的,自己只能在家长的操控下按照家长的方式去生活和学习,自己只不过是家长的傀儡。这样不但不能帮到孩子,反倒有可能激化亲子矛盾,孩子也只会越发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家长想要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资源去帮助孩子定制未来、定制人生是很难的。与其为孩子“规划正确的人生路”,不如让孩子在“挫折中学”,放手让孩子去自己体验和探索未知的世界,让孩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自己去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