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面对学生差异,怎样设计分层作业以落实新课标要求?”……
8月25日,我校分学科开展共读《新课标关键词》交流活动,解读核心要义,共享学习体会,帮助教师精准把握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等关键概念的内涵与落地路径,推动新课标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老师们积极参加,结合研读体会和教学实践,分享实用策略,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对新课标的理解,找寻破解教学难题的路径,共同开启一场新课标学习的深度对话。
活动前期进行了精心筹备,制定共读计划,围绕“素养导向”等核心关键词,精读,批注,梳理案例,以期共读有方向,探讨有重点。
现场交流环节,老师们结合学科案例,分享自己对新课标关键词的理解,思想碰撞,共鸣不断。王双霞老师《物理课堂的终极支点》,赵晓娟老师《锚定课标坐标,让教学走向精准》,李静静老师《在“评价”的调色盘上,绘制美育新图景》,邓青松老师《“表现性评价”的花朵更加绚烂多彩》,宋朝霞老师《过程评价的价值与转变》,汤昆昆老师《协商式评价:为初中英语教学注入生长力》,赵静老师《真实情境,让评价回归生活》,蒋琳琳老师《探索体育教学评价新生态》,张秋丽老师《构建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梁红霞老师《适配方法,铺就成长之路》,李战林老师《让段落长出翅膀,让思维开出花》,樊迎梅老师《学业质量评价:从模糊到清晰的教学指引》......
老师们分析深刻、见解独到,直观呈现了“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 的一致性逻辑,厘清了部分认知误区,形成了“问题共解、经验共享”的良好氛围。共读交流活动,展现出理念的深度学习、实践的精准导航两大功能,有助于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让新课标理念扎根课堂,为学生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培育注入更强动力。
校长邓峰:“新课标关键词是打开教学改革的“金钥匙”。共读课标之后的共享交流,是为了总结赋能,让实践有目标、有路径。此次活动让老师们深化了对新课标核心概念的理解,搭建起“学科互通、理念互融”的学习平台。”
据悉,我校还将持续跟进新课标学习,一是将关键词研读与日常教学结合,更加重视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二是启动“新课标落地”微课题研究,形成实践案例;三是继续开展案例分享、课堂观摩、跨学科教研等活动,探索更多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