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教师频道 >> 专业成长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3,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212    更新时间:2013/1/15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就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摸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要从便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一切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势,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和动力,唤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提倡学生置疑问难,还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代新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充满了“奇思异想”,在教师看来有些甚至是荒谬的,但请注意,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不妨把问题抛给孩子们,让他们通过讨论来获得最后的结论比起教师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有价值得多。尽管充分地让孩子质疑问难给教师的课堂调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一个明智的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他的每一次质疑,都闪烁着他思维的光芒,包含着他在学习的旅途上创新追求的努力,教师应正确诱导,及时调节,科学控制,系统综摄,练就“掌舵艺术”,在“疑”“难”交叉、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于创新,到达胜利的彼岸。

2、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学习的时间

语文课上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师生间拉锯般一问一答,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被分割得体无完肤,支离破碎。还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也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或者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或者虽有学习目标,但过于庞杂,又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自主学习变为自由学习,走走过场而已。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学、去练,进行听、说、读、写的各项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现在教学中花在多余的分析、谈话、提问的时间节省下来,还给学生支配,保证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识字、读书、交往、写作,让他们独立主动地学。

3、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和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起来。只要学生能读懂的就不要再讲,只要学生能够自己领悟的就不要再作多余的分析,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自我展示。形式如: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中心发言人陈词,围绕某一议题的辩论,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创造性复述课文等。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教学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4、教学由学生的“疑”开始

学生学习中存在疑难问题,表明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教学目标存在差距,为教学调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疑”纳入到自己的教学目标之中,

并对事先拟定的“教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而不是唯教案是从。这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教学工作作为一项充满着创造性的劳动,其魅力、价值也正在于此。教学由“疑”开始,直奔要点,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不在旁枝细节上兜圈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在《跳水》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同学们不约而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跳水是不是解救孩子的唯一方法?然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读书,组织一段语言,有条理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们思维活跃,兴趣高涨,投入了紧张的读书、学习活动。几分钟后,一场唇枪舌剑就此开始。有的认为,可在甲板上铺上厚垫子,孩子即使摔下来也无妨;或叫一水手爬上桅杆解救孩子;出动一架直升机也能使孩子脱险……另一方马上反驳,认为持这些意见的同学读书不仔细,当时时间紧迫,孩子已惊慌失措,双腿发抖,哪来那么宽裕的时间从容地铺垫子、爬桅杆、请飞机?跳水是当时当地情况下解救孩子的唯一方法。在学生们争论的过程中,我也加入到学生的行列,或激励学生展开讨论,或适时提出问题,或画龙点睛谈谈自己的看法等,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渠道信息交流,使每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走入了课文特定的情境。文中父亲对孩子的至爱,那种情急之智,激荡着每一个学生的心。在这节课里,学生们获得了思维、表达、读书的训练,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教学目标得到了完美的落实。

5、以学生的“学”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这样的面向,衡量的标准是看学生个体活动的程度,即每一位学生是否都积极地、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白杨》一课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学”我设计了如:读一读课文,划出描写白杨高大挺秀的语句;自读有关语句,完成给定的填空题;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用一分钟背下有关段落等练习,学生通过读、思、议、说、背等途径,学得主动,学得投入,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积累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心体验,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6、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读。会读、读懂,既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又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手段。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学生领会重点语句,领悟文章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课文的语境,让学生在读中去“瞻前顾后”,化解疑难。如《白杨》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读书联系上下文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通过读书理解白杨的形象及品质,通过评读活动能有感情地读好重点语段,以至熟读成诵。在朗读活动中,学生成了真正的教学主角。通过这样有层次的读,使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意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最终化为自身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

新课程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合作者”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