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济渎庙参观游览。
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保留有宋、元、明、清历代古建筑,被专家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解放战争前夕,毛泽东同志在梁思成、刘敦桢先生提供的古建筑名录中在济渎庙上划了两个圈,要求严加保护,所以此庙才得以保全。济渎庙坐北朝南,是封建王朝为祭祀济水神而建的。为什么叫济渎庙呢?济就是指济水。我们济源是古济水的发源地,所以叫济源。渎是什么意思呢?《尔雅?释水》中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渎的意思就是独流入海的河流,因为古人认识范围的局限性,所以认为符合独流入海条件的河流只有江、河、淮、济。
清源洞府门: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济渎庙的山门,叫清源洞府门,之所以叫清源洞府门,因为历史上,长江被封为广源公,黄河被封为灵源公,淮河被封为长源公,济水被封为清源公,所以祭祀济水神的地方又叫清源洞府,它的第一道门就叫清源洞府门。它也是一个河南之最,它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牌楼建筑。该建筑构思奇特,仅由四根大柱顶起了这三间跨度如此之大的大屋顶,大家都知道牌楼建筑是没有这红墙和这大门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墙和门是民国初年地方政府加固而修建的。该建筑历经四、五百年沧桑而雄姿未改,堪称奇迹,檐下的华拱采用九踩重昂重翘式(最高为十一踩),由此可见济水神地位之尊(位居诸候之列)。
御道:现在我们大家眼前这条长近二百米的道路叫御道,古时这条路是专供代表皇帝前来祭祀的祭水钦差行走的(我们现在享受的便是正国级的待遇了)。而文武官员只能分列两侧(文东武西)。古时在这条路的两侧有几百棵柏树,但民国初年,地方政府为了筹款,把柏树全都砍下卖钱了。现存济渎庙占地一百三十余亩(约合86000平方米),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形制,总体建筑分为四大部分,分列在三条纵轴线上。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东为御香院,西为天庆宫,各自独成院落,却又浑然一体,整个平面布局呈“甲”字形,原因有二:第一,祭祀渎神乃国家级祭祀河神之最高级别,而唯有济水距离都城最近,祭祀最为频繁,暗含雄甲天下之意。第二,为何在此修庙,宗教界理论认为古时此处地貌奇特,状若金龟伏地,庙呈“甲”字形,寓含“金龟探海”之意。此庙前方后圆,也体现了古代人对宇宙的理解,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天圆地方。
清源门:济渎庙的一大特色就是保留了宋、元、明、清历代建筑,并且以木结构建筑著称,且各代风格鲜明、纯度极高,被誉为“中原古建筑博物馆”,咱们现在看到的清源门就是济渎庙的第二道门,修建于明代中期,古人为了避讳而称仪门。此门用材硕大,比例适当,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济源一中曾把此处做为图书馆。
大明诏旨碑:在清源门后,古时有四座相对的碑亭,现碑亭俱已被毁。东边的这座元代赑屃于1999年发掘出土,其上所驼之碑已毁,而西边的这通碑于1993年发掘出土,保存完好,我们通过对这个碑的认识就可以知道历史上对岳、镇、海、渎等自然神祭祀崇拜的一个过程。
大家来看这通碑,首先看碑首上四个大字“大明诏旨”,落款是明洪武三年,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咱们知道明洪武元年是1368年,那么三年就是1370年,说明此碑已在庙内度过633个春秋。碑文内容为一篇圣旨,朱元璋此道圣旨可以说是开精减机构开源节流之先河,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咱们就先要了解一下朱元璋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大家已经知道了,济渎庙始建是在隋朝,那么在这之前对岳镇海渎祭祀多采用望祭的方法,所谓望记就是不到原地去,而选择一个相对较近的地方代替它进行祭祀,主要是为了方便。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命令他的官员到天下选址,修庙祭神,各神在何处祭才定下来。大家看这儿写道“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为什么从唐朝才开始封赠呢?因为大隋只有两个皇帝,短短的37年,刚开始建庙,还未来得及封赠,就被唐朝覆灭。唐宋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济源的附近(洛阳、开封),国家稳定,收入提高,自然修庙祭神的事情就多了,封赠也就多了,以济水为例来讲有“清源公、清源王、清源忠护王”等等诸多封号,祭祀规模越来越高,礼仪越来越隆重,这就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记载济渎庙在鼎盛时期,国家级祭祀一天要消耗羊将近一万头,那么朱元璋为了解决此问题就颁发了这道圣旨,如何解决呢?大家看,他认为高山广水,自古有之,英灵之气,受命于上帝即上天,岂是国家封号可以称之,而我乃一介布衣,无资格对其加封,且历代封号以当时为宜,为了帮神人正名,各山水神,以山水本名称之。即…………北渎大济之神。此外还改革了各州、郡、县城隍之神,以及历代忠臣烈士,也都用实号,这一来,祭祀就随之大大简化,革除了历代铺张浪费之风气。
渊德门:面前的这道明代中期建筑就是第三道门,即济渎庙的山门,它与后面的大殿、寝宫为整体廊坊建筑,故此地为廊坊大门,1931—32年首届济源县委办公旧址,党继新任书记,32年遇害,年仅26年,古时祭祀水神最高潮处就是从此开始的,参加人员有钦差、县尹、县丞等官员及随从和宗教人士。
古汉柏: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棵树,据我们最保守的估计至少有18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呢?历史上对此树的记载有县志、碑刻及历代多人的诗词歌赋和一些民间的神话传话,所有提到这棵树的年代都是“东汉遗物”,但都没有具体年份,但历史上东汉220年灭亡,即便从东汉最后一年算起,至今也有1783年了。相传此树乃是王母娘娘云游至此,看到清清济水两岸百姓安居乐业,风景秀丽如画,一高兴,不小心将一个仙桃的桃核吐落于此,植于济水沃土,最终长成此参天古柏。清代诗人沈荣昌诗云:“汉家何人留此柏,王桃核生磐石,伏流千里养根株,脊土百年长寸尺”。
御香院:我们现在东侧的这一院落叫御香院,是专门接待钦差大臣的,级别相当于国宾馆。它分为御香殿和接官楼两部分,御香殿是临时办公的场所,接官楼乃是休息之所。
渊德大殿遗址:我们现在脚下所踩的是济渎庙最精华之所在,但现在仅存遗址,叫渊德大殿遗址,乃济渎庙之主殿,柱础历历在目,我们大家可能从一些资料和一些电视片中知道,一些考古发掘通过对遗址的大小比例就可以推测出当时建筑的大致情况。因为咱们中国古代有很多对建筑材料和比例尺寸的专业书籍,那么咱们大家就来充当一回文物专家,渊德大殿建于宋初,根据宋代李戒的《营造法式》中提到的宋代建筑柱础的直径等于它所顶的柱子高度十分之一至十一分之一,而咱们现在看到这个直径大约在60公分左右的柱础,它所顶的柱子高度就是6米至6.6米,那么这个大殿就是由24根6米多高的柱子在顶着,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渊德大殿雄伟。清康熙曾赐匾“氵允济灵源”匾额,乾隆也曾赐匾“流清普惠”悬挂于此殿。可惜此殿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间,被捻军张宗禹部一把火烧毁了。
寝宫: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古建筑又是一个河南之最,它叫寝宫,是我们河南省年龄最大的古建筑。作为全国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的文物大省来说,河南省宋代单体木结构建筑只有两座,一是少林寺后的初祖庵大殿,有900多年历史,另一个就是寝宫了,建于于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距今已经有1030年历史了。根据《河朔访古新录》记载,济渎庙共有三尊济水神的塑像,前面的大殿是一尊站像和一尊坐像,面前寝宫内则供奉济水神的睡像和济水神三个夫人,大家可以进去瞻仰一下济水神。
临渊门: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北海祠的山门临渊门,是我省目前现存的六座元代建筑之一。北海祠是祭礼北海神的,为何古时要把济水神和北海神放在一处祭礼呢?咱们就要提到济水之精神了。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问他的一个大臣许敬宗曰:“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大家想问的。许敬宗解释说济之为渎,非因水著,乃因其品。第一,济水平地涌泉,三起三伏,经河南、山东两省,绵延两千伍百多里而独流入海,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其二,济水在今温县和荥阳附近横贯黄河,但流出后依然是非常清澈古人因而认为济水具有永拒外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其三,江、河、淮虽然造就了中华文明,但不可回避的是它们从古至今一直被作为害河来治理的,对人民也造成相当大的伤害,而济水则没有。大家可能觉得济水那么小,怎么可能对人类造成伤害呢,其实济水是后来渐渐变小的,《战国策》中记载“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也就是说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它有济水和黄河做为天险,那么就可以永远的固若金汤,所以济水流量在当时是相当巨大的。济水流量大却未对人造成伤害的这种君子之风也值得人们祭祀,所以要祭礼济水。北海指今贝加尔湖,远在大漠艰于祭祀,因同为北方水神,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在此修建北海祠,望祭北海神。
龙亭:也叫水殿,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大家看,龙亭的柱础是宋代的,柱子是元代的,而顶部为明代重修,一个小亭就涵盖了几个朝代的建筑风格,极之不易,它是帝王祭祀北海神的场所。
龙池:咱们大家现在是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济源了,古时济水就是从此发源,独流入海的。大家对济水这个名字可能很陌生,可是济水在山东省可是大名鼎鼎,济南、济阳、济宁等都是因为济水的流经而得名的,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济水自王屋山东流,至济南而成诸泉”。
灵渊阁:咱们对面的那个小亭子叫灵渊阁,乃明代重修,布局小巧,古时与龙亭之间有桥相连。
石勾栏:灵渊阁前的这一石刻栏杆是一个真正的国宝,是咱们中国目前唯一且保存完整的宋代单勾栏实物,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曾高度评价此物。石勾栏透雕宝瓶和“万”字花纹,是典型的宋式做法。“万”字花纹为佛教图案,出现在济渎庙这一道教场所,反映了历史上的佛道融合现象。
北海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水池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小北海,相传下有泉眼与北海相通,在此祭祀北海,相对于真正的北海就小多了,故称“小北海”。近年来,由于污染严重,导致池壁坍塌,水位下降接近干涸。今年7月份,济源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集资抢救整修济渎庙,工程分三期,第一期就是对北海池进行修缮,如今工程完工,济水源头泉水清澈见底,风光秀丽的景色又重现在我们面前了。
白虎亭:古时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此亭位于西方,故称“白虎亭”,亭下罩着一眼泉水,叫眼光池,相传用此水来洗眼的话,可以治眼疾。对此水清淤时发现了一些古代的茶碗、酒杯等取水之物,表明1千多年来古人确在此处取水洗眼。
天庆宫: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院落叫天庆宫,取意与天同庆,是古时管理济渎庙的道士们活动的场所。
长生阁:眼前的这个高台式建筑叫长生阁,建于清代,是祈求长生不老之处。高台中长出的何首乌与横向长出的柏树都体现了长生之意。长生阁前面是一处小碑林。
天下第一洞天:洞天福地之说早在汉魏时就已被提出,到了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桢在他所著的《上经天宫地府经》中完整地提出了洞天福地之说,将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认为王屋山为天下第一洞天,这几个字是元代大学士许有壬所书,曾嵌于王屋山王母洞。明代的蔡汝南将此石刻由王屋山移至济渎庙内,一为保护石刻,因海拨较高,风化严重,移此易于保护,二为方便祭祀,相传天坛山王母洞与济渎庙内长生阁气息相通,故移于此,到此祭祀,免去攀登之苦,三是庙内风水宝地,仙境与道境和偕融合,自然天成之美。
龙池石块记:此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神话传说故事,李货郎捎书。相传大汉通容元年,天下大旱,怀州河内县界沟村的百姓李继安经商路过洞庭湖君山庙上香乞福,忽然出现一个穿红衣的人,将信一封,对李继安说,捎到怀州西七十里济源县西北约三里处有一龙池,前有石头一块,击打此石,就会有人出来,此人长的相当凶恶可怕,但你不必害怕,他不会伤害于你,这封信是玉皇大帝所下的一道命令济水神行雨的命令,你完成任务后可得赏钱二百贯。李继安以书击石,以上之事一一应验,天降大雨,解除旱情。
投龙简记:此碑记述元代一次祭水盛况。龙为黄金龙,简为玉符简,投龙简为古代祭祀水神的最高礼仪。碑文为古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赵孟兆页亲笔书写,书法价值极高。
玉皇殿:咱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天庆宫的主殿玉皇殿,清代重修殿内供奉玉皇大帝。从檐下采用龙头斗拱,可以看出玉皇大帝级别之高。龙头或含龙珠,或吐舌,活灵活现,具有典型豫西北建筑特色。
将军柏:东汉遗物,树龄在1800年左右,相传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监修济渎庙时,曾挂鞭于此,五代后汉皇帝刘知远据此封此树为将军柏。明代茶陵人尹安写诗赞颂“夜来明月枝头动,疑是将军宝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