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日记
苗红霞,本科学历,国家级骨干教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骨干教师、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市校本研修先进个人、市读书先进个人、市优秀班主任、市学科带头人。在《河南教育》、《教育时报》、《小学教学》、《关心下一代报》等CN刊物发表20余篇论文。所作的《绝招》、《全神贯注》、《与象共舞》等课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参与的1项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课题结题,主持的1项市级课题结题。另有10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交流或评选中获一、二等奖。在“网络研修博客”发表文章近400篇。
这一路,有泪亦有笑
----济渎路学校小学部副校长苗红霞
1996年是难忘的一年,我从师范毕业。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之路上,我已经执著地行进了16年。
这16年,有泪有笑,有苦有乐,有失败亦有成功,累并快乐着,苦并成长着。
泪---遇见“它”初尝味
我,出生在偏僻的农村,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儿时的我没有生在“蜜罐”中的甜蜜,没有长在书香里的优越,更谈不上梦想当教师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我,在18岁那年竟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记得初三填报志愿时,懵懂无知的我听从父亲报了“沁阳师范”,并如父亲所愿考上了师范。9月,我踏进了“沁阳师范”的校园,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师范生活。
1996年10月23日,我和父亲一道来到原克井柿槟小学,接待我们的是当年的李校长,当时他给我讲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这个学校被同行戏称‘南霸天’,所以到这里要好好干,还得干好。”
带着校长的期盼,我担任了当时已经近两个月没人上的一年级包班任务。为了不辜负校长的厚望,也为了自己能立足脚跟,我白天上课,晚上写教案、批改作业。高强度地拼了一个月,我累倒了,先是感冒、咳嗽,后是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医生忠告:不要多说话,更不能高声说话,否则声带一旦受伤说话将永远是嘶哑的。但对于代一年级包班课的我怎能不出声说话呢?于是,我一边吃药一边上课。虽然那年冬季我班考了个不错的成绩,但我的嗓子却落了个终生遗憾。
唉,“教育”——初遇你,让我尝尽了辛酸!
笑---遇见“它”渐成长
历经两年的磨砺,我渐渐成熟,撰写的诸多论文分别在省市获奖。因为有了这样的“资本”,所以领导便有意栽培我。
记得2000年那年,市里举行思想品德优质课大赛,我代表中心校赴市作课。为使这次作课能取得名次,我下了很大功夫,备课、做课件、上课、再上课,反复了很多次。但代素珍校长还是不放心,她亲自领着我到当时济源的小学界权威杨老师家请教。那次的登门拜访,使我明白教学不仅要新颖,更要实在。而后我又反复修改教案,反复试课,最终在杨老师的指点下,那次优质课我获奖了,还获得了二等奖。
说实话,那次获奖,成了我教学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了我不能不记录的成长经历。因为正是这次获奖,才使得我在后来有胆量、有机会,去参加更多的各类优质课大赛。
大赛获奖了,欣喜之余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理论知识缺乏,于是我开始订阅各种教育类报刊杂志。《小学青年教师》、《小学教学参考》、《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博览》、《教育时报》,购买了《为了自由的呼吸》、《做最好的老师》、《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赏识你的孩子》、《静悄悄的革命》等专业书籍。我利用课余、双休、节假日的时间近乎疯狂进行学习,沉醉其中。十几年来,我读过的书籍摞起来高达1米左右,摘抄的理论笔记30多本,理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我总感觉学到的理论都是“死”的,不能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于是,我开始坚持听评课,撰写教学反思。一节课,哪儿成功了,为什么成功;哪儿失败了,为什么失败。我都用心去琢磨,并尽量把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就这样,我先后写出了《课堂,再多些预设》、《让教材成为“引子”》、《让“沉默”不再“沉默”》、《放开手,前面是片天》、《不要剥夺学生的“抛球”“接球”的权利》、《语文课,读起来》等教学反思;写出《资源重在“巧”用》、《不要就“语”论“语”》、《语文课就应这样“充分”》、《巧引读妙升华》、《教师的“牵”与“放”》等观课反思,所作语文课多次受到同仁夸赞。
嘿,“教育”——遇见你,我越来越成熟!
一路走来,品尝了教学苦与乐的我,深知前方的路还很长。
但我坚信:只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坚守,用全部的执著去追求,我一定会在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渐行渐远,渐行渐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