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成长天地 >> 文化探源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4,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济水崇拜中的儒家文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056    更新时间:2013/3/15 

古人认为水是有神灵掌控的,因而便以星宿为济水命名,打下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后汉书•天文志》记载“东井南垣之东四星,曰四渎,江、河、淮、济之精也”。这种将“四渎”对应“井宿”之星,反映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提倡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相类和统一的关系,认为人不应该“欺天”,而是应该“畏天命”“知天命”,因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古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天象变化与人间兴衰关联,认为天地万物与人同构,按照人间事为天上星宿命名,认为地上有的事物天上也应该有。将“井宿”中四颗星以四渎之水来命名,正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这种思想观念之下,人们对“水是生命之源”的认知,就是“万物有灵,天人合一”。儒学重视与人与天的相通,达到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的境界。这样的思想,强调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顺从自然规律,人才能得到自然的赐予和恩惠,反之,只会身受其害,破坏了自然只会尝到自然报复的苦果。

济水祭祀文化也多次体现“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济水的祭祀活动体现替皇帝个人或国家祈福为主要目的,借助祭祀报谢上天的眷顾,并借助祥瑞出现以示上天的意旨,显示天意人心的支持,并借此宣扬天命斯在的正当性。天人感应多以雷雨、虹、电、大旱、潮汐等自然现象或灵异现象形式出现。《济渎投龙简记》记载:“上为边境未清,蝗旱间作为忧”,皇帝“夙夜兢兢,深自克责,谓不有大祈禳无以答”,于是在“中都大长春宫建金普天大醮七昼夜”,做功德法事七天七夜,天神终被感动,派人到济渎庙祭祀。至元十七年(1280年),《镇南王进香记》记载皇子“……宣香纸、柔毛、庶羞之奠于九月重阳日致祭于济渎显佑清源王祠下,仍以清酌一鳟投于灵池。少顷忽有绣履、银牌潮献而出,众皆惊讶,盍谓行礼恭肃,诚恳洞达于幽冥,感格于神明者也。”这里记载了以潮汐现象显示天人感应的文化。当然,济水祭祀中的儒家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统治者政治宣传、教化民众的一种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