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对济水水神崇拜最早属于的原始自然崇拜。随着道教的发展,对济水水神的崇拜也由最初的原始水崇拜,纳入了道教神仙崇拜体系。自南北朝以来,随着国家祭祀与道教的相互融合,济水祭祀的道教文化色彩更为明显。
受道教“无名、无象”的影响,早期济水水神无名,人们仅以方位命名。道教认为“大道虚寂,绝无状貌”,不主张取姓名和立状貌,因此,济水的济渎神并无有确指。东汉之后,济水水神信仰被纳入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信仰。掌管“天、地、水”的三官大帝权力很大,水官主宰天下水系,每条水系各有神主,即“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十二溪真及三潭四海神君”。东汉末年兴起的五斗米道,虽然当时的济水已十分细小,但济水文化的传承使得济水水神崇拜昌盛不衰。
道教文化对济水崇拜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祭祀济水水神的济渎庙,一直任用道士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因此,道士便按照道家的理念在济渎庙创建了天庆宫、玉皇殿、老君殿等道教宫观庙宇。在济渎庙历代进行维修过程中,高道名士多是修庙的组织者、执行者和管理者。由于济渎庙处于历代道士的管理之中,道教在唐宋元时期发展繁盛,并与国家政治紧密相关,所以济渎庙自隋代建庙开始,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一直保持着历代修缮与重建的整体发展格局。同时,道教还主持并掌控了祭祀济水水神的活动。唐代济渎庙道教管理制度已趋规范,《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五岳四渎令各一人,祝史三人,斋郎十三人”,唐代设置“渎令”职官,由道士担任,渎令成为祭祀功能的忠诚守护和执行者,同时也成为祭祀文化的集中体现者。济水祭祀活动还充分利用了道教的斋醮仪式和投龙礼仪,且祭祀频率颇高,在当时社会中处于较高地位。道教的兴盛与发展促进了济水祭祀的规模化和程式化,也影响和促进了济水祭祀文化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