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4,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善的教育”材料课题论证

 

作者:善研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918    更新时间:2013/4/28 

《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论证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善: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核心内涵之一,具有美好、善良、友好等意,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内涵。她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德性,如友善等;二是状态,如善始善终等。

善的教育:就是继承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精髓,启发、引导、教育全体师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具有知善、向善、乐善、扬善的精神品质,为学生扬起健康成长的风帆。

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学校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整合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善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知道并理解“善”的意义和内涵,提高道德实践活动的实效。善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最核心、最内涵的体现。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运用中华经典教育智慧、现代教育思想和学校文化建设理论,探索与实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城乡结合部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掌握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要素、策略和规律,构建学校文化建设的模式和实施策略,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2、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

善文化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多呈现在古代中华经典作品所记载的名言警句、善人善事之中。

著名作家刘心武著有《善的教育》一书,这部中篇小说是以定善为主旋律,由一系列动人的小故事串连而成。每一个小故事就是一个讲善扬善的文章,让读者感到真善美的力量。这是一部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力作,也是对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一个强力反思。

山东省滕州市姜屯中学的“善形一生”,江苏省宝应夏集镇中心小学的“善正”文化,浙江嘉善的善文化,银川的“日行一善”活动等研究与实践活动,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引起了善的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总体来说,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虽然在一些地方先期开展了研究与实践活动,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善的教育研究的层次与结构、理论与操作、广度与深度以及发掘善的教育的深刻内涵和她所产生的影响力来看,善的教育研究工作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空间需要去研究和开拓,善的教育与学校文化的最佳结合点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善的教育的运行机制体系需要进一步形成。

3、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选题意义:

1)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研究,有利于使学生沁润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使学生思想和行为建立在知善、向善、乐善、扬善的规则之上,建立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真正成为合格的公民。

2)以“善的教育”为主题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有利于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统领下多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形成,有利于促进善的教育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

3)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研究,有利于摸索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与途径,有利于学校教育站在德育教育领域的前瞻地位,有利于学校教育完整性的有效构建,有利于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办学理念的真正落实。

研究价值:

(1)本课题研究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本课题研究对整合、彰显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提供崭新的内涵。

(3)本课题研究对于落实十八大报告指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探索出新的途径。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逐步建立以爱为核心,以真为基础,以美为升华的善文化价值体系。

2)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文化在传统教育经典与现代教育思想相融合层面上的重建,使学校在办学方向、制度、管理、教师专业成长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理论与实践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

3)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善的教育课程资源库和建构实施框架体系。

2、研究内容

1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理念系统、标识系统、操作系统完善和发展,以及实施过程中对理论体系各个节点、各个层面全方位、细节性补充、创新和发展的研究等;

2)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运行机制的研究。建立健全以人为本、以“善”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制度,整合调动以学校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统领、以善的教育研究室为牵头的各个学部、处室协调攻关的相关力量,建立相应的运行和协调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长效性。

3)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实施机制的研究。研究实施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少年宫系列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认星争优系列活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素养提升活动,传统节假日活动等,把活动作为善的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活动中彰显善的教育沁润心灵的育人成效。

4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课堂教学行进机制的研究。在教风(善教,善导,善研)和学风(善学,善思,善行)的文化精神引领下,以“学·习课堂”总架构为主导,致力于教师专业成长为底蕴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的研究,追求“止于至善”的教学风格和永无止境的教育质量。

5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教育合力的研究。所有的学生家长,所有具有丰富教育资源的社会人士,都是善的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科学的挖掘和释放他们的教育智慧,也是学校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3、研究假设

1)加强前瞻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研究,探索出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在九年一贯制学校落地开花的新路子。

2)通过有效有质的研究与实践系列活动,提供出中华教育经典与现代教育思想紧密融合的学校文化建设运行新机制。

3)统筹各种教育资源的融合能量和和谐共力,营造出各方认可、具备推广价值的以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为指导思想的促进学校区域性内涵发展的新样本。

4、拟创新点

1)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根在传承,生命力在弘扬和发展。

2)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让传统文化跨越时代与当代教育教学实际实现软着路。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主要思路是要以情感为起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求真求美为目标,让一批批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并留下鲜明的善的教育文化特征。我们认为,至少要讨论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第一,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第二,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价值观;第三,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基本步骤有:首先要通过善的教育的理念系统来明确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其次是构建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的总结构,在总结构框架清晰的基础上,再来勾划每一方面、层面的框架和内容。最后,研究怎样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和每一个个体身上实现善的教育文化追求。这是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由内容到价值、由静态到动态的生成过程。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逐步生成,最终必将促进济渎路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和全面发展。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分析社会实践活动中善的教育研究现状,为开展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研究后观察效果。以行动来反思善的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与效果,改进活动的开展形式、过程与后期评价等。

3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了解善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收集师生的好点子、好思路,使研究更具成效。

4)观察法:借助于一定的感性资料和活动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或描述善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5)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及时积累研究案例,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做法、体会,进行理性的归纳总结,并经常开展经验的交流,形成理论体系。

3、技术路线

分析要素→理论支撑→设计方案→全面实施→评价反馈→总结提炼

4、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12月——20135月)

邀请省教科所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对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给予指导,发动全体师生研究搜集有关资料,征求各方意见,开展前期论证,填报《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组织研究力量,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规划子课题,建立课题研究网络,完善课题管理办法,引导全体师生参与。

2)实施阶段(20136月——20145月)

开题论证(20136月),邀请省市专家举行开题论证会,制定研究计划,进入实质性研究。

中期论证(20143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进行中期论证,交流研究论文,进行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中期成果展示,接受专家中期评估验收,调整和完善下阶段研究工作。

3)总结阶段(20145月)

整理编写论文集,活动案例集以及各种影像资料等;召开结题鉴定会接受专家评审,进行结题鉴定,并邀请部分知名学校和人士与会指导。

四、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的基础(相关探索和先期准备,相关成果的社会评价)

济渎路学校建校以来,始终在探索最切合地域特色,最符合学校实际,最能促进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始终执着于围绕济渎文化进行学校文化的探索与构建之中,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模糊阶段,处于学习和思考之中;二是探索阶段,邀请省市专家初步确立了文化建设的雏形:“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文化建设框架。三是成型阶段,在河南省教科所徐万山研究员指导下,开始构建以“善”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的研究。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在以“善”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进程中,学校已经研究制定善的教育理念系统、标识系统和操作系统并逐步开始实施。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家长学校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定期心理辅导、综合实践活动等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

2.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和经验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构建和实施中,学校始终坚持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研究者具备较为广阔而丰富的学术科研背景,其中,有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名师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教师19人,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小学数学》等报刊杂志。

半数以上教师主持或参与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其中,省级课题结题2项,市级课题结题12项,获得省级教育科研成果3项,市级十余项。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济渎路学校是一所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设施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少年宫等设施设备对于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

以崔云道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倡导“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学习和研究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之一,在他们的影响下,学校的学术背景、科研氛围和教师成长积淀深厚,为本课题研究与实施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

4.预期成果。(成果形成及名称)

1、研究报告;

2、校本课程;

3、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成果。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善: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核心内涵之一,具有美好、善良、友好等意,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内涵。她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德性,如友善等;二是状态,如善始善终等。

善的教育:就是继承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精髓,启发、引导、教育全体师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具有知善、向善、乐善、扬善的精神品质,为学生扬起健康成长的风帆。

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学校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整合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善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知道并理解“善”的意义和内涵,提高道德实践活动的实效。善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最核心、最内涵的体现。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运用中华经典教育智慧、现代教育思想和学校文化建设理论,探索与实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城乡结合部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掌握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要素、策略和规律,构建学校文化建设的模式和实施策略,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2、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

善文化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多呈现在古代中华经典作品所记载的名言警句、善人善事之中。

著名作家刘心武著有《善的教育》一书,这部中篇小说是以定善为主旋律,由一系列动人的小故事串连而成。每一个小故事就是一个讲善扬善的文章,让读者感到真善美的力量。这是一部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力作,也是对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一个强力反思。

山东省滕州市姜屯中学的“善形一生”,江苏省宝应夏集镇中心小学的“善正”文化,浙江嘉善的善文化,银川的“日行一善”活动等研究与实践活动,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引起了善的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总体来说,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虽然在一些地方先期开展了研究与实践活动,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善的教育研究的层次与结构、理论与操作、广度与深度以及发掘善的教育的深刻内涵和她所产生的影响力来看,善的教育研究工作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空间需要去研究和开拓,善的教育与学校文化的最佳结合点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善的教育的运行机制体系需要进一步形成。

3、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选题意义:

1)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研究,有利于使学生沁润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使学生思想和行为建立在知善、向善、乐善、扬善的规则之上,建立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真正成为合格的公民。

2)以“善的教育”为主题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有利于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统领下多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形成,有利于促进善的教育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

3)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研究,有利于摸索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与途径,有利于学校教育站在德育教育领域的前瞻地位,有利于学校教育完整性的有效构建,有利于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办学理念的真正落实。

研究价值:

(1)本课题研究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本课题研究对整合、彰显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提供崭新的内涵。

(3)本课题研究对于落实十八大报告指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探索出新的途径。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逐步建立以爱为核心,以真为基础,以美为升华的善文化价值体系。

2)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文化在传统教育经典与现代教育思想相融合层面上的重建,使学校在办学方向、制度、管理、教师专业成长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理论与实践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

3)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善的教育课程资源库和建构实施框架体系。

2、研究内容

1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理念系统、标识系统、操作系统完善和发展,以及实施过程中对理论体系各个节点、各个层面全方位、细节性补充、创新和发展的研究等;

2)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运行机制的研究。建立健全以人为本、以“善”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制度,整合调动以学校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统领、以善的教育研究室为牵头的各个学部、处室协调攻关的相关力量,建立相应的运行和协调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长效性。

3)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实施机制的研究。研究实施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少年宫系列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认星争优系列活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素养提升活动,传统节假日活动等,把活动作为善的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活动中彰显善的教育沁润心灵的育人成效。

4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课堂教学行进机制的研究。在教风(善教,善导,善研)和学风(善学,善思,善行)的文化精神引领下,以“学·习课堂”总架构为主导,致力于教师专业成长为底蕴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的研究,追求“止于至善”的教学风格和永无止境的教育质量。

5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教育合力的研究。所有的学生家长,所有具有丰富教育资源的社会人士,都是善的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科学的挖掘和释放他们的教育智慧,也是学校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3、研究假设

1)加强前瞻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研究,探索出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在九年一贯制学校落地开花的新路子。

2)通过有效有质的研究与实践系列活动,提供出中华教育经典与现代教育思想紧密融合的学校文化建设运行新机制。

3)统筹各种教育资源的融合能量和和谐共力,营造出各方认可、具备推广价值的以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为指导思想的促进学校区域性内涵发展的新样本。

4、拟创新点

1)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根在传承,生命力在弘扬和发展。

2)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让传统文化跨越时代与当代教育教学实际实现软着路。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主要思路是要以情感为起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求真求美为目标,让一批批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并留下鲜明的善的教育文化特征。我们认为,至少要讨论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第一,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第二,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价值观;第三,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基本步骤有:首先要通过善的教育的理念系统来明确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其次是构建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的总结构,在总结构框架清晰的基础上,再来勾划每一方面、层面的框架和内容。最后,研究怎样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和每一个个体身上实现善的教育文化追求。这是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由内容到价值、由静态到动态的生成过程。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逐步生成,最终必将促进济渎路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和全面发展。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分析社会实践活动中善的教育研究现状,为开展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研究后观察效果。以行动来反思善的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与效果,改进活动的开展形式、过程与后期评价等。

3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了解善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收集师生的好点子、好思路,使研究更具成效。

4)观察法:借助于一定的感性资料和活动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或描述善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5)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及时积累研究案例,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做法、体会,进行理性的归纳总结,并经常开展经验的交流,形成理论体系。

3、技术路线

分析要素→理论支撑→设计方案→全面实施→评价反馈→总结提炼

4、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12月——20135月)

邀请省教科所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对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给予指导,发动全体师生研究搜集有关资料,征求各方意见,开展前期论证,填报《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组织研究力量,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规划子课题,建立课题研究网络,完善课题管理办法,引导全体师生参与。

2)实施阶段(20136月——20145月)

开题论证(20136月),邀请省市专家举行开题论证会,制定研究计划,进入实质性研究。

中期论证(20143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进行中期论证,交流研究论文,进行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中期成果展示,接受专家中期评估验收,调整和完善下阶段研究工作。

3)总结阶段(20145月)

整理编写论文集,活动案例集以及各种影像资料等;召开结题鉴定会接受专家评审,进行结题鉴定,并邀请部分知名学校和人士与会指导。

四、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的基础(相关探索和先期准备,相关成果的社会评价)

济渎路学校建校以来,始终在探索最切合地域特色,最符合学校实际,最能促进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始终执着于围绕济渎文化进行学校文化的探索与构建之中,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模糊阶段,处于学习和思考之中;二是探索阶段,邀请省市专家初步确立了文化建设的雏形:“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文化建设框架。三是成型阶段,在河南省教科所徐万山研究员指导下,开始构建以“善”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的研究。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在以“善”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进程中,学校已经研究制定善的教育理念系统、标识系统和操作系统并逐步开始实施。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家长学校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定期心理辅导、综合实践活动等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

2.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和经验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构建和实施中,学校始终坚持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研究者具备较为广阔而丰富的学术科研背景,其中,有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名师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教师19人,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小学数学》等报刊杂志。

半数以上教师主持或参与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其中,省级课题结题2项,市级课题结题12项,获得省级教育科研成果3项,市级十余项。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济渎路学校是一所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设施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少年宫等设施设备对于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

以崔云道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倡导“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学习和研究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之一,在他们的影响下,学校的学术背景、科研氛围和教师成长积淀深厚,为本课题研究与实施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

4.预期成果。(成果形成及名称)

1、研究报告;

2、校本课程;

3、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