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渎路学校一训三风解读
河南教育学院 任民
校训:崇道、崇德、崇志
(一)崇道
《易经》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超越有形、有声世界之上的规律性的东西,是一只支配世界的看不见的手,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真理、原理。崇道体现着科学精神,意味着校园人都要崇尚科学:教师要研究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不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落伍的观念;学生要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学校要形成探究科学的气氛,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情,也是教师的事情。
崇道是济渎精神的重要内涵。济渎只为世界造福而从不发生水害的利物精神,三伏三现的处恶不惊、灵活应变精神,穿过黄河浊流仍然清澈如初的洁身自好、恬然独立的原则精神就是对道的最好诠释。
崇道就要行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其中一个重要意思是道不是说出来的,是在行动中体悟出来的。行道应从今天开始,从细节处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行道需要勇气,因此校园人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中应有一种执着精神。
另外,大道无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济渎路学校鼓励校园人独立思考,在认识上形成不同的见解,在行道中体现不同的风格,每个人都要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的风格。
(二)崇德
德是形而下的东西,是表现在行为中的品质。孔子说“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告诉我们,德就是只求有功,不求回报。济渎之德,可以用老子的上善若水来诠释。老子说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校园人要学习济渎的这七种美德:
1.居善地——有让心;
2.心善渊——有度量,
3.与善仁——有爱心,
4.言善信——有信用,
5.政善治——有条理,
6.事善能——有特长,
7.动善时——有机变。
(三)崇志
济渎曲曲折折、伏伏现现,最终奔向大海。它有坚定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校园人学习济渎精神,应志存高远。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即志向不坚定的人智力也不可能充分发展。济渎路校园人要永远拒绝平庸,年轻教师要争取早日成为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要争取早日成为名师,名师要争取早日成为教育家;“九万里风鹏正举”,学生要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壮阔山河精神激励自己,学习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建功情怀,早立大海扬帆之志。
校风:求和、求新、求实
(一)求和
济渎精神中就有和衷共济精神,即团结协作精神。师生学习济渎精神,应以和谐为境界: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职业和谐、与人和谐、与自己和谐。把自己像一滴水一样放到大海的怀抱里去,明白只有在和谐的关系中,一个人才能勇敢、坚强、自信、成功。
(二)求新
济渎在中国江河中之奇异就体现出一种求新精神。求新就是追求创新,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敢于超越。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教师不墨守常规,不跪着教书,敢于跟别人不一样,敢于跟自己的过去不一样,敢于跟教科书不一样。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才是成熟教师。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敢于大胆质疑,独抒己见,不跪着学习。
(三)求实
济渎不仅奇异,而且脚踏实地。济渎之源在旱涝情况下都不失本色,水量不增不减。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济渎之水不喧嚣,不躁怒,不卑不亢,尊重地形地势,该现则现,该伏则伏,同时锁定目标不动摇,一往无前。校园人在成长中就应该学习济渎这种求实精神,有严谨扎实的教风和学风,杜绝形式主义,讲究实际效果,从实际出发选择教法和学法,实实在在地教,实在在地学,说真话,做实事。
教风:能方、能圆、能静
(一)能方
教师要像济渎“只造福,不为害”一样有原则。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律意识强,做人有操守,有所不为,树立师表意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教育教学中掌握科学方法,践行科学发展观。
(二)能圆
教师要像济渎一样在表现自己的方式上有灵活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现实,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教条主义,能创造性地应用新课程理念解决教育现场中的复杂问题,知道法无定法,非法法也,关键在有效。
(三)能静
教师要学习济渎静水流深的精神——外表平静,内心却有激情。对待生活要低调,淡泊宁静,不被欲望捆绑,才能拥有快乐和自由。对待工作要高调,要坐热冷板凳,“治教”与“治学”并举:胸中激情涌动,敢阅万水千山。
学风:常行、常思、常乐
(一)常行
济渎永保清澈是因为永无休止地奔流,生命的发展同样在于经常参与实践活动。不经一事不悟一理,所以,学生要学会做事,多在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同时还要明白用是最好的学,要尽量地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结合起来,有条件的时候直接尝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又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还说“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所以,学习必须与生活实践结合,即知即行,知行合一。
(二)常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因此,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思考包括正思和反思,正思是学习中思考,反思是学习后思考。尤其是在学习做人中要向孔子说的那样,从九个方面反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即看要反思是否真的看明白,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听要反思是否听清楚,不能偏听偏信;与人互动要反思脸色是否温和;待人接物要反思态度是否谦恭有礼貌;讲话要反思是否说了不负责任的话;做事要反思是否严肃认真;有疑问反思是否恳切发问;愤怒时反思是否会引发严重后果;见到好处反思该不该去拿。
(三)常乐
济渎不因为恶劣的地理环境而放弃东流入海的梦想,地上行不通的时候,它就潜伏地下,地理环境好的时候又会出现在地面上继续奔流。它启示学生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顺境中不得意忘形,而是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历史跨越,逆境中不消沉沮丧,做能做的事情,相信生活给自己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必然会给自己打开一扇窗。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看人和事,懂得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道理。明白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永远保持阳光的心态迎接生活的眷顾和考验。
|